“如果没有郭指导,我可能早就退役了。”
赵睿在接受采访时,直接甩出了这样一句让人意外的话。
一个28岁的球员,在正值当打之年的阶段,却说自己差点退出国家队——这背后的分量,外人恐怕很难体会。
尤其是在中国男篮刚刚经历了一场仅输1分的决赛后,这种真实的情绪,比任何颁奖词都要戳人心。
赵睿的状态和角色,过去两年一直是外界争论的焦点。
伤病、起伏、质疑,甚至被贴上“情绪化”的标签,可郭指导上任后,却直接把队长袖标绑在了他的手臂上。
选他当领袖,不是看数据表上的分、板、助,而是要他当更衣室的主心骨。
赵睿说,这份信任让他重新燃起来,哪怕训练再狠、对抗再硬,也觉得值。
这届亚洲杯,中国男篮拿到亚军。
听上去和冠军只差一步,可比赛过程并不轻松。
小组赛就遇到强硬拼抢,淘汰赛还有绝地反扑的鏖战。
尤其是和日本、黎巴嫩的对抗中,球队都经历了比分焦灼的时刻。
郭指导的战术要求很明确——进攻要有侵略性,防守要拼到身体极限,不留退路。
赵睿说,队里年轻人这次收获很大,因为每场比赛都逼着你把潜力掏空。
决赛对澳大利亚,是最让人揪心的一场。
前三节中国队一直死死咬住,甚至一度领先。
结果最后一分钟,被对手反超1分。
那种失落的表情,从场地蔓延到替补席,再到观众席。
但赵睿强调,虽说结果让人遗憾,可这支队伍第一次在心理和对抗上,跟世界水平有了正面硬碰的底气。
所谓“铁血兵团”,并不是一句口号。
那几天的训练课,每节课都有人摔倒、流血,球衣湿透到能拧出水。
有人手指脱臼包上胶布接着打,有人在低谷期被骂到脸色铁青但第二天依然拼命。
赵睿觉得,这种东西比赛看不出全貌,但它会在关键时刻保住你的硬度。
像和黎巴嫩那场,全队在第三节对手起势的时候,连续几次防成,生生把节奏抢回来了。
年轻球员的表现,也是这届杯赛的亮点。
几位小将第一次扛着亚洲大赛的压力上场,起初明显紧张,传球犹豫、防守走神,可几场下来,眼神变得敢盯人了,力量对抗时也不再被一步吃掉。
赵睿说,看着他们进步,就像看到几年前的自己,只不过他们的起跑线更高。
外界看亚军,可能惜在一步之差,但队员自己看的是执行力。
在郭指导的布置下,防守区域收缩、进攻拉开空间、转换反击更果断,这些东西是场场在练的。
赵睿提到,尤其在防守上,对落位、换防的沟通比以前多了,哪怕比分落后,也不至于乱阵脚。
这支球队的氛围也变了。
没有人是单纯的角色球员,每个人被要求在场上都有存在感。
哪怕你是第三替补,也可能在三分钟里被交付一个关键任务。
赵睿作为队长,和教练组一起在比赛间隙拉着人说话,有时候是提醒跑位,有时候干脆就一句“别怂,冲过去”。
这种劲儿让队里形成了连锁反应。
亚军的奖牌挂在每个人脖子上,沉甸甸的,不只是重量,还有一路扛下来的血性、硬度和信念。
赵睿的那句“铁血兵团”,是在替所有拼上去的人说话。
那是一种打到底的气质,一种赛前吹不出口、但赛后所有人眼神都懂的默契。
配资客户体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