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持久战》是毛主席的重要著作,首次发表于1938年5月的延安。在这部作品中,毛主席深入分析了中国当时面临的抗日形势,批驳了流行的“亡国论”和“速胜论”,并明确指出,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,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,而日本则必定会失败。这一历史的进程,完美地印证了毛主席当时的深刻洞察与远见。
实际上,《论持久战》中的核心思想,毛主席在更早的1935年便已提出,甚至比写作《论持久战》时要早了整整三年。1935年12月27日,毛主席在陕西瓦窑堡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,明确阐述了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的斗争,并且最终的胜利会属于中国。这一预见,在《论持久战》写成之前,毛主席已经多次做过表述。美国记者斯诺便曾在1936年7月对毛主席的预见进行了详细记录。在《西行漫记》一书中,斯诺写道:“毛泽东详尽而深刻地阐述了他领导的抗日‘持久战’,以及这场战斗如何使中国革命最终获得胜利。”斯诺还回忆到,毛主席预言,战争初期日本会赢得所有的重大战役,占领主要城市和交通线,摧毁国民党的精锐部队。但随着战争的推进,最终会形成持久的抗争局面,届时,红军游击队将发挥重要作用。经过这场持久战,毛主席的预见逐渐显现出惊人的准确性。
展开剩余65%而《论持久战》这部伟大著作中,毛主席的战略预见并不限于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最终胜利的预判。实际上,毛主席还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科学预见:
首先,毛主席描绘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,特别是将战争划分为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敌人的战略进攻与我方的战略防御,第二阶段是敌人战略上的保守与我方的反攻准备,第三阶段是我方的战略反攻与敌方的战略退却。这个科学的预判,得到了战争实际进程的充分验证,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其次,毛主席对抗日战争的特殊战争形态进行了精准的预见。战争的本质将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复杂局面,这与日本的军力不足、野蛮侵略行径以及中国广袤的土地和民众的抗争精神息息相关。这种局面在战争中最终实现,也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,激发了他们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。
第三,毛主席还预先提出了具体的作战方针。根据不同阶段的战争形势,毛主席强调,在初期的防御阶段应以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为主,而在战略持久阶段则应注重速决战与外线作战;当第三阶段到来时,战略反攻将是胜利的关键。这一战略指导,帮助中国在抗战中牢牢掌握了主动权,并取得了最终胜利。
第四,毛主席对作战形式的准确预见也起到了关键作用。在抗日战争中,运动战是主要的战斗形式,而游击战则起到了辅助作用。毛主席认为,游击战具有巨大的战略地位,尤其是在战争的第三阶段,游击战将演变为更加精细的运动战,并在反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这一预见在后来的抗战中得到了充分验证,尤其是八路军等游击力量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,成为了中国抗日胜利的关键因素。
最后,毛主席对制胜日本的条件进行了深刻分析。他明确指出,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在于军队和人民的进步,尤其是人民的觉悟和广泛的参与。毛主席认为,军队要现代化,战术和政治工作要创新,同时要团结全国人民,建立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。这些战略思想经过历史的验证,最终成为中国战胜侵略者、实现民族解放的重要基础。
通过对《论持久战》的回顾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,他所做的每一项预测,都在历史中得到了验证,成为中国胜利抗战的重要理论指导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客户体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